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学专家曾光10月19日做出的最新判断:“目前中国内地甲型H1N1流感病毒传播速度加快,疫情波及范围越来越广,发病数出现快速增长趋势,因此可以说H1N1流感疫情第二波已经开始”。
曾光在此间闭幕的中华医学会首届全国公共卫生学术会议上强调:随着季节变化,甲型H1N1流感南半球流行高峰趋于平缓,北半球的疫情开始迅速升高。中国与北半球趋势一致,近来一天发生的病例数相当于一月前的十天,特别是九月以来,不同地区的多所学校同期出现暴发流行,预示进入了快速传播期,即俗称的“第二波”传播开始。
他认为:当前疫情发展凶猛,向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快速传播之势已成,且不同于过去境外输入的渐进模式,而是由数量庞大的国内流动人口,通过火车、汽车、飞机、轮船等交通工具广泛传播,往往发生严重的社区暴发流行后才被发现,而且各城际间没有任何防线。由于这些地区缺乏防控经验,可能导致病例迅速增加,出现成批危重病例,是防范薄弱地区,很可能成为与之决战的主战场。
为此,曾教授提出,过去“外堵输入”成功经验已不适合,应及时调整防治策略,研究制定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的问题和对策,强化“早期发现和隔离本地第一例病例、发现和控制本地第一起社区暴发流行、救治本地第一例重症病例”。他建议,组织中央和地方的专家认真论证对策并及时发现、总结和宣传地方的经验。
曾光强调,目前医院对危重病人抢救能力严重不足是中国最突出的“软肋”;他担心有些地区同时出现较大数目的危重病例,超出当地医院的救治能力,而又不能组织外来援助。预防这种情况的办法是坚决贯彻综合防治措施,延缓传播速度,使危险情况不同步发生。他透露,他已提出“中国流感大流行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的建议”。
由曾光主持的一项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发现:流感暴发传播的元凶是飞沫。在美国疾控中心最新一期《新发传染性疾病》发表的该调查报告称:患者讲话或咳嗽时,通过飞沫将病毒传播给他人是暴发的主要传播途径,而未发现经空气传播病毒的证据。
曾光说,这增强了对抗甲流的信心,人们不必戴防护级别较高的口罩,也不必对空气进行消毒,可通过改变行为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来保护自己。应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卫生习惯:
人与人之间谈话不要直面,尽量保持在二米外的防飞沫的“安全距离”;勤洗手、换洗衣服;打喷嚏时用手纸遮掩口鼻。患者要第一时间主动报告、戴口罩,自觉休息、隔离;学校,工厂、公司、军营、看守所等要切实落实防控措施,坚持晨检,早报告、早控制,该停课、停工的要果断坚决,千万不要心存侥幸。
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、中华医学会荣誉主席韩启德以及中国预防医学、食品卫生、健康管理领域的三百二十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