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天气由春入夏,气温升高,“五一”假期及其前后为出行旺季,人员流动性增加,一些疾病也开始进入高发期。南京疾控温馨提醒,需重点关注流感、新冠、百日咳等呼吸道疾病,登革热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虫媒传染病,以及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。
一、流感、新冠、百日咳等呼吸道疾病
流行病学特点
呼吸道疾病多由病毒或细菌引起,如流感病毒、新冠病毒、百日咳鲍特菌,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和带菌者。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或空气传播,人群普遍易感,特别是儿童、老人和有基础疾病者。
健康提醒
1.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定期开窗通风。
2. 避免到人群密集、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。
3.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如勤洗手、戴口罩等。
4. 养成健康生活习惯,适量运动,增加身体抵抗力,注意保暖避免受凉。
5. 规范接种疫苗,做好健康防护。
二、手足口病
流行病学特点
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,以发热和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,多数症状较轻,一周左右自愈。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,主要通过粪-口途径、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。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,特别是3岁以下婴幼儿。每年4-7月是手足口病的主要流行季节,需注意预防。
健康提醒
1. 注意饮食卫生,不吃生冷食物,不喝生水。
2. 加强个人卫生,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。
3. 做好日常病例隔离和消毒,避免直接接触患儿及其污染物品,如玩具、餐具等。
4. 肠道病毒71型疫苗能预防EV71病毒感染导致的手足口病,减少重症发生,推荐6月龄-5岁儿童接种疫苗。
三、登革热
流行病学特点
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(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,俗称“花蚊子”)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,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目前全球最严重的病媒传播疾病,在我国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。人体感染后潜伏期为3-15天,主要症状有急性高热、头痛关节痛、皮疹、甚至出血。严重的登革热可引发出血、器官衰竭等并发症。预防登革热传播的关键是消灭蚊子孳生地、使用蚊帐和防蚊喷雾等。
健康提醒
1. 清除蚊子孳生地,如小型积水、废旧轮胎等。
2. 室内使用蚊香、蚊帐等防蚊措施,避免被蚊子叮咬。
3. 外出使用蚊虫防护剂,涂抹在暴露的皮肤上,特别是在蚊子活动最频繁的黄昏和黎明时段。
4. 出现发热、皮疹等症状时,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居史。
四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
流行病学特点
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(简称:发热伴)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,俗称“蜱虫病”。人群普遍易感,但有职业和地区聚集性。病例主要分布在植被丰富、气候湿润的丘陵地区。全年可发病,多发于春、夏季。主要症状为发热、乏力、恶心、呕吐、腹痛等,部分病例有头痛、肌肉酸痛、腹泻等。常有颈部、腋下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、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。
健康提醒
1. 进入疫区或从事户外活动时,做好个人防护,如穿长袖长裤、涂抹驱虫剂等。
2. 野外活动结束后,及时检查身体,尤其是头皮、腰部、腋窝、腹股沟和脚踝下方等部位。如果携带宠物进行野外活动,离开时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虫附着。在野外晾晒衣物、被褥等,收回时也要检查表面是否有蜱虫附着。
3. 发现蜱虫叮咬后,切勿用手强行拔除,建议及时到附近医院处理。
4. 出现发热、皮疹等症状时,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的蜱虫叮咬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