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审计大学总务处
呼吸无“核”,健康同行
作者: | 发布时间:2025-03-31

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,校园人群密集,更需提高防范意识。以下内容分为八个部分,帮助大家科学认识、预防和应对肺结核。


一、传播途径

肺结核主要通过飞沫传播 

1. 当患者咳嗽、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,喷出的含菌飞沫被他人吸入可导致感染。 

2. 接触患者痰液污染的衣物、餐具等也可能间接传播(但概率较低)。 

 注意:免疫力正常者感染后不一定会发病,但免疫力低下时易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。

 

二、临床表现 

典型症状包括: 

持续咳嗽、咳痰≥2周(可能伴有血丝痰)。 

午后低热、夜间盗汗,长期疲倦、体重下降。 

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胸痛、呼吸困难。 

 提示:症状易与感冒混淆,若咳嗽超2周未愈需高度警惕!

 

三、如何自查

1. 观察症状:是否长期咳嗽、发热、体重下降? 

2. 追溯接触史:近期是否接触过肺结核患者? 

3. 使用工具:每日测量体温,记录症状变化。 

4. 及时就医:若疑似症状持续,立即到定点机构(我区定点结核机构是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)筛查。

  

四、实验室检查方法 

1. 结核菌素试验(PPD)(EC)或γ-干扰素释放试验:判断是否潜伏感染。

2. 影像学检查:胸部X光或CT扫描观察肺部病变。

3. 痰涂片检查:检测痰液中是否存在结核菌(快速但灵敏度较低)。

4. 痰培养:确诊“金标准”,但耗时较长(2-8周)。

5. 分子生物学检测(如GeneXpert):快速检测并判断是否耐药。

 

五、防护要点

1. 戴口罩:在人群密集场所(教室、图书馆)规范佩戴口罩。 

2. 勤通风:宿舍、教室每日开窗≥3次,每次≥30分钟。 

3. 增强免疫力:规律作息、均衡饮食、适度运动。 

4. 卫生习惯:不随地吐痰,咳嗽时用纸巾掩住口鼻。 

5. 接种卡介苗(BCG):可降低重症风险(新生儿时期接种为主)。

 

六、感染后的应对措施 

1. 潜伏感染(LTBI): 

- 指体内携带结核菌但未发病,无传染性。 

- 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预防性治疗,降低发病风险。 

- 定期复查,监测健康状况。 

 

2. 确诊活动性肺结核: 

- 立即隔离治疗:休学住院,避免传染他人。 

- 规范用药:坚持6-8个月全程治疗,不可擅自停药。 

- 宿舍彻底消毒,密切接触者需筛查。 

- 保持积极心态,治疗期间加强营养。

 

七、校园生活注意事项 

1. 个人防护:保持手卫生,避免用手触摸口鼻。 

2. 宿舍管理:定期晾晒被褥,避免潮湿环境滋生细菌。 

3. 晨检报告: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向辅导员报告。 

4. 避免共用:不与他人共用毛巾、水杯等私人物品。 

5. 食堂就餐:使用公筷,减少交叉感染风险。

 

 

八、集体活动防护建议 

1. 控制人数:避免过度拥挤,优先选择通风良好的场地。 

2. 缩短时间:户外活动更安全,室内活动不超过2小时。 

3. 健康筛查:活动前询问参与者健康状况,有症状者暂勿参加。 

4. 应急准备:备足口罩、消毒用品,设置临时隔离区。

 


肺结核并不可怕,关键在于早发现、早治疗、早预防。让我们共同行动,从戴口罩、勤通风做起,营造健康校园环境!